示范区:走好稳定发展路 唱响为民服务歌
漯河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漯河新闻网所有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2015年以来,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,开拓进取,在集中精力抓招商、上项目的同时,高树标杆抓稳定,突出发展惠民生,向群众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。
2015年年初,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对黑龙潭镇、姬石镇实行属地管理,示范区开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,在突出发展、保障民生、确保稳定方面等持续发力,整体工作全面铺开,重点工作统筹推进,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,实现了大开发、大建设的良好开局
他们以制度创新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全面落实,夯实示范区发展的基层基础。建立“一员两中心”制度。在各行政村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员,规范镇、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,制作便民服务卡,一户一卡,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。畅通、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,实行领导干部接访制度;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,推行领导包案制度。设立镇村组三级调解员。以乡镇矛盾调处中心为主平台,各行政村设立矛盾调处工作站,各村民小组配备调解员,实行矛盾化解首问负责制,日报告、周处理、月总结,实现了矛盾调处全覆盖。
示范区依托沙河、颍河中间区域和召陵区农业农村部分,规划建设了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,成为示范区“一园三区”中的重要一区。围绕园区的发展,委托省农科院编制了示范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,指导姬石、黑龙潭两镇制定了土地流转方案,有序推进城镇化。一年来,流转土地1.7万亩,占全区总种植面积的30%,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初现雏形:围绕规模种植和现代观光农业,相继建成了丰美、漯甜、相思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。河南乡土植物园成功落户园区,全省示范区唯一一个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也落户示范区。
示范区还理顺教育工作管理体制,建立了区社会事业局综合协调、镇管理为主的教育工作推进管理机制。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软硬件建设,最大限度推进教育公平,高标准规划建设融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为一体,总投资约2亿元的示范区西湖学校,改善周边区域学生就学条件,提高示范区基础教育设施水平。
围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,示范区社会事业局用足用好政策,提高了五保对象、低保人员和优抚对象等各类生活补助资金的标准,城乡居民基础养老标准由60元提高到80元,五保人员标准分别提高到2800元和3800元,五保、低保应保尽保成为现实。
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,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。针对示范区对黑龙潭镇、姬石镇托管后计划生育、卫生工作出现的问题,社会事业局及时协调,成功争取为示范区单独开通了计卫工作信息端口。立足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,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,大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一体化。目前,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已覆盖全区,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本建立,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%。
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进宇:示范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,信访工作受到全市表扬,信访积案化解率100%,公众安全感指数排名全市前列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,城乡居民基础养老标准、五保人员标准不断提升,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软硬件建设得到改善,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全区。可以说,示范区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。(李栋)
责任编辑:黄晓娅